科學應對心理壓力
信息來源:精神科一病區 | 發稿作者:王悅
| 發布時間:2025年09月10日 | 查看35次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工作競爭、經濟負擔、人際關系等壓力來自方方面面,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生理現象。本質上,壓力是你身體和心理對任何需要適應或改變的要求產生的非特異性反應。壓力并無好壞,關鍵取決于我們如何應對它,正確處理壓力不僅能保護身心健康,還能提升效率和生活質量。
一、認知重構:改變對壓力的解讀 正確看待壓力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維,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 1.急性壓力(短期):可以提升專注力、爆發力和表現(如考試、演講、體育比賽前的適度緊張)。這就是“良性壓力”。 2.慢性壓力(長期):當壓力源持續存在,身體長期處于“戰或逃”狀態,得不到充分恢復時,壓力就變成了“有害壓力”。這是我們需要重點管理的。 二、即時行動:科學緩解壓力反應 當“有害壓力”來襲時,需要通過身體干預,快速打破負性循環,緩解心理不適。 1.深呼吸/腹式呼吸:(4、7、8呼吸法) ① 慢慢用鼻子吸氣(數4秒),讓腹部鼓起。 ② 屏住呼吸(數1-2秒)。(7秒) ③ 緩慢用嘴巴呼氣(數6-8秒),腹部收縮。 重復幾分鐘。專注于呼吸的感覺。 2.漸進式肌肉放松:從頭到腳,依次繃緊一組肌肉(保持幾秒),然后徹底放松,感受放松的感覺。 3.感官安撫:洗個熱水澡、聽舒緩的音樂或白噪音、聞喜歡的香氣(薰衣草、柑橘)、擁抱寵物或毛絨玩具、喝杯溫水/花草茶(洋甘菊、薄荷)。 4.短暫休息:離開壓力源幾分鐘,走動一下,看看窗外風景。 三、長期防御:構建抗壓生活方式 壓力的長期管理不是簡單的“減壓”,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適應系統,提升壓力容受度。可以從“身體、心理、行為、環境”四個方面入手。 1.身體調節:快速緩解壓力反應 ① 規律運動:是最有效的壓力緩沖器之一。有氧運動(快走、跑步、游泳、跳舞等)能快速消耗壓力激素,釋放內啡肽(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 ② 健康均衡飲食:減少高糖、高脂、過度加工的食品(它們可能加劇情緒波動)。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適量攝入富含Omega-3(深海魚)、B族維生素(全谷物、綠葉菜)、鎂(堅果、深綠蔬菜)的食物,對神經系統有益。規律進食,避免過饑過飽。 ③ 保證充足優質睡眠:目標是7-9小時。建立規律作息(固定睡覺和起床時間)。創造良好睡眠環境(黑暗、安靜、涼爽)。睡前放松(避免刷手機、激烈運動、爭論)。限制刺激物:減少咖啡因(尤其在下午晚上)、尼古丁、過量酒精攝入。 2.心理調節:改變壓力認知 ① 識別自動負性思維:注意當你感到壓力時,腦子里自動冒出的消極想法(如“我肯定不行”、“這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了”)。 ② 挑戰不合理信念:這些想法是事實嗎?有沒有更積極、更現實的看待方式?換位思考會怎樣?把“威脅”看作“挑戰”。把“我受不了”換成“這雖然很難,但我可以一步步來”。接受不可控因素,專注于可控部分。 ③ 培養積極心態:練習感恩(每天記錄幾件感恩的事)、關注積極面。 3.行為調節:減少壓力源 ① 學會說“不”:明確自己的界限,不要過度承諾。 ② 時間管理:優先級排序(如四象限法則: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制定合理計劃,分解大任務,避免拖延。 4.優化環境 ① 整理工作、生活環境,減少雜亂 ② 解決實際問題:面對造成壓力的實際問題(如經濟困難、人際關系沖突),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或幫助,而不是逃避。 ③ 減少接觸:如限制刷負面新聞、遠離“有毒”的人。 四、臨界情況:危險信號及時就醫 當壓力超出正常范圍,僅靠自我調節可能無法緩解,甚至演變成慢性應激障礙、焦慮癥或抑郁癥時,必須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1.生理方面出現: ①持續失眠或睡眠障礙,超過2周無法正常入睡或頻繁噩夢、早醒。 ②長期不明原因的疼痛,檢查無器質性問題,可能是“軀體化障礙”。 ③免疫力急劇下降和極端體重變化等。 2.心理和情緒方面出現: ①情緒低落,每天大部分時間感覺絕望,持續2周以上,對曾經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 ②無法控制的焦慮,反復出現災難化思維。 ③自殺念頭或自殘行為。 3.認知與行為異常 ①記憶力嚴重衰退,經常忘記剛發生的事,無法集中注意力。 ②社交回避,拒絕與任何人接觸,甚至無法接電話、回消息。 ③極端行為變化,突然暴飲暴食或完全厭食,濫用酒精或藥品。 如果出現以上信號,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壓力的本質、識別它的信號,并綜合運用管理壓力源、調整認知、照顧身體、即時放松、尋求支持、培養樂趣等多方面的策略,你就能化壓力為動力,或在壓力過大時有效緩沖其傷害,從而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幸福感與韌性。
|
淮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淮南市精神衛生中心)0554-5677975 ICP備案/許可證號:皖ICP備14019325號-1 ![]() ![]() 微信公眾號
|